“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社会、人生、生活趣闻、感悟
回复
peng
Site Admin
帖子: 199
注册时间: 周五 11月 01, 2019 9:06 am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帖子 peng »

为什么老友老同学一上微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发表于 2018 年 08 月 27 日 由 siyu

如今大家都玩微信、刷朋友圈,也免不了被拉入一些同学群、朋友群、老乡群……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突然某一天,你发现你的某个老同学或老朋友“脑子有问题”,而TA(他或她)其实也同样在怀疑你的“思想有问题”。甚至,你们谁都没有在朋友圈或群里说过一句话就能被对方发现这一点。于是,你们就开始互相心生芥蒂、敬而远之了,甚至有的当场就翻了脸,在群里互掐互骂起来。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友谊的小船,自从上了微信之后,说翻就翻了!

为啥会这样?

你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在微信上转发什么其实是一种价值选择。你们在微信群或朋友圈转发帖子的同时也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思想倾向和价值观都暴露给了对方,让对方看了之后发现你们原来并不是“同路人”!

为什么交往了十几年、几十年的老朋友、老同学,现在上了微信才发现不是同路人?

因为你们转发什么东西其实就是一种价值选择和态度表达,也是你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一种折射。而这些东西,在同学时期,因为大家受的都是同一种教育,比较“同质化”,就显不出什么,但毕业之后,因为大家所处的环境和经历都不同了,接触的信息和事物也都不同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当然也就不同了,甚至完全相反了。但这些不同为什么在平时的交往中没有表现出来?甚至一点都没有发现?因为,作为天天见面的同事,由于本身存在竞争和利害关系,如果不是特别要好,大家都是不会表露心迹的,很难一窥对方的内心世界;而作为不常见面的老同学、老朋友,大家偶尔聚聚也都是来去匆匆,叙旧都显得匆忙,很少有思想上深入交流的机会。而微信群和朋友圈正是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充分、从容地表达或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机会,结果却互相把对方都惊吓到了!尤其是对于一些十几年或几十年没见过面的老同学、老朋友,大家突然在微信上见面了,亲切和惊喜自不待言,但往往是一看对方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的东西就都沉默了,都有一种“相见于微信,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失望和懊恼。正如一位老友在微信上见到我们失联多年的另一位共同的老友后所感叹的:“好多年不见了,刚加了微信时很高兴,但一看他的朋友圈,真是把我恶心坏了,而我也肯定把他恶心坏了。本来互相还存着一种好感和美好的回忆,在微信上这一‘见面’,全完了。本来开始说好要找个时间见面的,我看这回也免了。他肯定也是这么想的——最好永远不要再见面。否则见了面说什么呢?”

象我朋友的这种遭遇,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亲历。比如,你最常说或听别人说的一句话可能是:“你怎么转发这种东西啊?”“转发这种东西,你的立场站哪了?”前者可能是出于关心,后者则是惊讶中透着指责。

最常见的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比如我有一位认识几十年的老友,平时经常见面,偶尔还在一起小聚、喝酒,有事也互通电话和帮忙,谁知有一天,有人把我拉入了一个老乡群,却发现他不仅是一个“X粉”,还成天转发一些在我看来非常“愚昧荒唐”的东西,而且他这样的熟人还不只一个!论文化,他也是大学毕业;论职业,也算个机关干部。于是,顿生感叹:真是没想到啊!心里对他的看法也立马大变。因为微信群不是机关单位,没人要求你转那种东西,说明你心里就是这种认知水平;如果你是少不更事,没有经历过那些荒唐的岁月,还情有可原,可都这岁数了还如此愚昧无知就显得很荒唐了,甚至让你怀疑他的智商,觉得与之为伍是一种耻辱,想反驳又怕伤了感情,于是就忍着。也许是大家都碍于面子或慑于他们的“政治正确”都没人吱声,结果就是每天看到他们几个人都在转发那些荒唐幼稚的东西。有时我实在受不了了就转发几个相反的帖子,结果就立马看到了他们不满的指责:“你怎么发这种东西?你的立场站哪了?”我实在忍受不了他们的愚昧,于是就愤而退出了,省得哪天忍不住了出来反驳而伤了和气,也毁了几十年的情谊!

自从有了这个教训,我就再也不敢贸然加入熟人群了!即便有老同学老熟人主动加我微信,我也要先看看TA的朋友圈——价值观相同的就接受;不同或拿不准的,不是不接受就是接受后立即设置为“不让TA看我的朋友圈”,免得大家都很尴尬和互相恶心。同时我也发现,就是在熟人群,大家也很少发言和互相加微信,同事自不必说,哪怕是大中小学的同学都是如此,说明大家都或多或少遭遇过类似的尴尬和不快。所以你会看到熟人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独有的现象——除了刚见面时大家互相问个好外,平时都很安静,说明大家都很谨慎,生怕一不小心伤着了谁,断送了多年的感情和友谊!许多人不敢在朋友圈发东西,也是这个原因。

这是一个微信时代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件憾事。所以我们有必要一探造成这种老同学、老朋友之间隔阂和冲突的根源,以便弥平这道鸿沟,重建和恢复昔日的友情和信任。因为沉默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弥平这道鸿沟。

研究后发现:这是微信群和朋友圈特有的一种现象,微博上就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微博是开放式的,而微信则是相对封闭的(仅限于好友之间),而微信群的同质化也会反过来增强这种封闭性和思想的单向性。微博则不同,谁都可以评论、转发甚至当面与之辩论,这种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多元化。加上微博网友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甚至各个国家,藏龙卧虎,高人如云,又互不认识,就不怕得罪人,你甚至可以当面与各种“名人”、“专家”甚至 “权威”进行辩论或对骂(就象崔永元与方舟子在微博上的对骂和众多网友的参与),于是各种信息和思想观念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交流和碰撞,如果有熟人发个错误的东西或谣言就马上会有无数的陌生人(包括该领域的“名人”“大咖”)用各种事实和证据反驳他、纠正他,真相很快就会得以显现,用不着你来说一句话,慢慢TA自己就改变了。而同学群和朋友群就不同了,因为大家都是熟人,碍于面子不想得罪人,没人出来纠正和反驳,于是错误荒谬的东西就大行其道,而传播谬误的人还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谣言能够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满天飞,而在微博上一天也不能存活的原因。

也正是微信群和朋友圈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的不可辩论性——陌生人不能参与评论、非“朋友”也看不到对方的评论,而熟人又不愿评论,结果就是真相难以呈现,错误的东西不能得到纠正。但不评论、不反驳并不等于是认同。于是,老同学、老朋友间的裂缝和嫌隙就由此产生了。于是就开始互相沉默、敬而远之了。甚至,“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这就牵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除了在“小船”要翻的时候没有“陌生人”来帮你们将它扶正,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们之间产生了如此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仇恨呢?

其实,不管是同学之间,还是老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国家之间,能够产生牢不可破情谊的只有一种东西——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如果大家都有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也就自然有了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这样也就自然没有了隔阂和冲突,大家也自然就能和谐相处了。推而广之,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也就自然和谐了。可见,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其实都是价值观的冲突。

亨廷顿曾说世界上的所有冲突都是文明的冲突,但在本狐看来,其实用“价值观的冲突”可能更准确一点。

换言之,如果你和你的同学或朋友间产生了隔阂和冲突,那肯定是其中一方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却执意坚持所致。因为价值观决定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那么,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出来了:一个人的价值观怎么才算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怎么才算是正常的?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简介里写着这样一句话:“用常识思考而不是用习惯思考,往往会有令你震惊的新发现。”我发现许多好友把我这句话也写在了他们的“朋友圈”简介里,有的还把它分享在了朋友圈里。

我为什么强调“常识”和“习惯”?因为我们中国人最缺的就是常识、最习惯于用“习惯”而不是“常识”来思考问题。

那么,我们又都“习惯”于用什么来思考问题呢?

如果注意的话,你会发现:在微信群或朋友圈中有这样一种“情绪型”的人:当TA看到你转发的一些TA从未看到过或与TA的固有认知不同或相反的东西后,立刻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抗拒和愤怒的情绪反应,甚至不顾友情地骂你“汉奸”“卖国贼”,似乎全中国就TA最爱国。TA好象什么都不在乎——同学情不在乎,友情不在乎,亲情不在乎,当然事实和真相TA更不在乎……TA就在乎TA常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立场”。

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从小受的就是一种排他性的“立场”教育——即,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非黑即白的,你必须爱憎分明,你必须要二选一,并且唯我独尊,其他均被视为异端,而真实的世界其实是丰富和多元的。这种“立场”教育势必导致一种情绪性的不宽容,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对立和仇恨。所以,“立场”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仇恨教育。而人一旦有了仇恨,就会丧失理性和独立思考,反过来更易相信仇恨宣扬者的说教,哪怕这种说教是如何地违背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可见,仇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反常识的教育。结果就是,一旦有人说出了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TA反而感到惊讶了,并立马变得激愤起来:“你的立场站哪了?!”

正因为我们从小都是受的这种教育,所以许多人看事情、思考问题都不是从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出发,而是潜意识里习惯于从所谓的“立场”出发,哪怕TA的“立场”是明显违背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的!但TA不管这些,因为TA要的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而“立场”和“政治正确”已成了这种人判断一切的“标准”。而为了“立场”和“政治正确”,TA可以不顾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这在一个理性的人看来很不可思议,但这样的人却大有人在。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受的就是这样一种教育。比如我们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教育孩子救人救火,而常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他们本应是最该受到保护的弱势群体;比如我们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教育孩子“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而常识是所有大河的水都是由小河的水汇集而来,而不是相反;比如我们的学校教育孩子“没有国哪有家”,而常识是任何国家都是由许多个体的人和家庭组成的,没有人和家庭,哪会有国家(南极洲和北极洲为什么不是国家?因为那里没有人和家庭嘛);比如我们的学校教育孩子为了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而常识是财产有价、生命无价,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生命更加宝贵……

如此种种,我们从小受的就是这种教育,对反常识的东西早已习以为常,反倒是每当你说出常识时会有人觉得你不正常,马上出来“纠正”你、反驳你,甚至指责你的“立场”有问题,是“负能量”,而物理学常识是能量没有正负,这又是一个反常识的词汇(请不要拿“势能有负的”和我说事,那是因参照物和计算方法导致出现负值,而不是能量本身是负的)。

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立场”比常识重要,为了“立场”可以不要常识,结果就是常识在我们这个国家成了一种稀有物。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有识之士都说“我们中国人最缺的就是常识”。比如官媒在宣传中俄友好时,你就不能说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客观历史事实和常识,甚至《环球时报》发表了《俄虽夺我大片领土中国舆论应多挺普京》这样的谬论竟然还引来一片叫好声,却没人说它思维混乱或“立场”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按自己的思维习惯都认为它这是“政治正确”,是“正能量”。

自己受了害还要为加害者说话,并极力为加害者开脱,还要呼吁别人“多挺”它,而且只要别人一说加害者的罪恶TA就与你急,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叫“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人质综合症”或“人质情结”,是指被害者对施害者产生了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施害者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并协助加害者,甚至有的还恋上了加害者。人质为什么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因为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反倒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这种病症是因为1973年发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一起抢劫和绑架人质案而得名,但研究发现:患这种病的人却遍布全球,特别是在那些信息封闭、遭人胁迫的环境里。

这方面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比如有人被人贩子贩卖后自己也加入了人贩子的行列;不慎染上毒瘾的人最后自己也成了贩毒集团的成员;比如有人被骗子骗了后自己又用这种骗术去骗别人,成为诈骗团伙中的一员;比如许多人受了“文革”和各种运动的害,但他们却要感谢这些运动的发动者;比如有许多老师从小受了反常识的洗脑教育,自己当老师后继续用这种反常识的洗脑方式“教育”下一代……凡此种种,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典型症候,这种人就在我们的身边,但他们自己却毫无所知,许多习惯了用“习惯”思考的人也很难发现。

说到“洗脑”,常听到有人说“你别给我洗脑!”那么,什么是“洗脑”?鉴别的标准是什么?

在本狐看来,标准只有一个:一是看它是否违反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二是看它是否具有强制性。

换言之,如果有人反复将一种反常识的东西强行灌输给你,不接受就威胁你,那就是“洗脑”。比如,在一个反映德国纳粹进行“洗脑教育”的影片中就有这样一个典型情节:一位纳粹教师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了“2+2=5”并领着小学生们一起大声地念,有个不念的就让他上去填写“2+2=?”那个小学生犹豫一会儿之后果断地写下了“2+2=4”,结果当场就被撞进来的几个戴纳粹标志的党卫军杀害了,血溅黑板,学生愕然!这时,那位纳粹教师又用黑板擦擦掉流着血迹的“4”重新写上了“5”并带领大家一起念:“2+2=5”!于是,全班学生惊恐地望了望那群凶神恶煞般的党卫军刽子手,被迫一起用颤抖的声音念出:“2+2=5”!“2+2=5”……这就是胁迫。用胁迫的方式让你接受反常识的谬论。用戈培尔的“名言”来说就是:“谎言重复一万遍就会变成真理。”

另一个“洗脑”的典型例子就是传销“培训”——与世隔绝就是让你只接受他们宣传的那种不可能实现的宏大目标(比如“投资几千元,年赚几千万”等反常识的谎言);不让脱离他们的窝点就是暴力劫持,而对企图逃离者进行殴打本身就是实施暴力胁迫。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洗脑”有两个显著特征:谎言+暴力,缺一不可。谎言都违反常识,暴力就是强制。所以,反常识和强制性是“洗脑”得以成功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正因为我们从小受的就是这种反常识的教育,所以在我们许多国人的潜意识中,“立场”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一个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谁违背了这个“标准”就会受到置疑甚至情绪化的怒骂甚至围攻——这是由“立场教育”的强制性、排他性和不宽容性所决定的。长期的反常识教育造成了许多人在看问题时心中只有“立场”,已经完全没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思维错乱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而不自知,反倒指责别人“立场有问题”、“负能量”。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由此可见,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立场”,最缺的是常识,结果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失常。所以我一再说,“回归常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只有当大家都能用常识而不是“立场”来思考时,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才会恢复到正常,我们这个社会也才会变得正常。

所以,判断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否正常或是否“脑子有问题”,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TA是从“常识”还是“立场”出发来思考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因为“立场”一旦违背了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它的别名就叫“愚昧”和“偏见”。因为你的“立场”是别人从小灌输给你的一种违反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的错误观念,而不是你从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出发自己得出的独立判断。不是吗?

所以,我们凡事都要一切从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出发,不要从你自以为是的“正确立场”出发。因为道理很简单:一个违背了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的“立场”怎么会是“正确”的呢?

本狐相信,只要大家都从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出发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假以时日,大家就一定能够在任何事情上都取得共同或相近的正确认知——因为谎言可以有多种,但真相只有一个。当你再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上与老同学、老朋友们“见面”时也会与他们和谐相处,重拾友情,让友谊的小船在经历过风浪的考验后重新启航。至少你不会再象原来那么情绪化了,更不会再与人家掐架或对骂了。因为已经能用常识、常理来思考的你已少了一份盲信和盲从,多了一份理性和宽容。

让我们一起共勉。

回复